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湖南科技提交十八大以来“成绩单”: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

发布时间: 2017年09月19日

9月18日上午,湖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长沙举行。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发布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成就。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祥清,省科技厅巡视员杨治平,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段志雄就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扶贫等热点问题答记者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科技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等二十多家中央、省内和境外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实况如下: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迎接党代会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请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创新成就,并回答记者朋友提问。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先生,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祥清先生,省科技厅巡视员杨治平先生,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段志雄先生。

  首先,请童书记发布新闻。

  童旭东: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成就,以期凝心聚力,不断开创湖南创新发展新局面,为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贡献更大力量。首先,我代表全省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媒体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和未来,以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和历史纵深,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重大决定。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安排,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强调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省科技战线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优化科技创新供给,不断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潜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牛鼻子”“金钥匙”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由2012年的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11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3%提高到55%,创造了广受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湖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是中部地区唯一受表扬的省份,获得了两项专门政策支持。

  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全省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有力地增强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是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成功研发“海牛”深海钻机、全球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尖端产品。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历年国情咨文中,提到了我国三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超级计算机、高铁两项由湖南独立完成或承担关键研发任务。2013-2016年湖南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7项,连续保持全国前7位。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健全。2013年以来,新获批3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增至7家,数量居中部第2,全国前列。怀化高新区近期即将获批,再加上国家奖励优先支持1家,总数在今年有望达到9家。新增6家省级高新区,总数达14家。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其中,2016年新增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增至9家,全国排第6位,中部第1。湖南也是全国拥有3家以上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的两个省份之一。五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个,科技条件服务平台80个,省级研发服务平台总数增至589个,较2012年增长1.47倍。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中意工业设计中心、湖南北卡创新创业中心、中意低碳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在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全省各类科技人才总数达到179万人,居全国第8位。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五年增选“两院”院士10名,总数增至 69人,其中2015年新当选7人,创我省历届当选人数新高;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4名、“万人计划”专家72人,总数分别达到139人和221人。

  四是知识产权创造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湖南专利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7位,中部地区第1位,2016年获批国家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五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30%,目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12年的2.7倍;长株潭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9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基础研究能力显著增强,省自然科学基金五年投入资金1.6亿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亿元、项目6066项,成为支持各类科技人才自由探索、茁壮成长的重要抓手,也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五年来,我们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三大战役”决胜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服务转型升级和经济稳增长,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55个,战略性新兴领域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226个,有力带动重点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省科技重大专项“中低速磁浮列车成套技术工程化与高可靠性运营示范”,为长沙开通运行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运营线路,打下坚实基础。在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五年年均增速高达19%,高出GDP增速10个百分点。2016年实现增加值达6859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占GDP的比重也由15%提高至22%。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231家,比2012年增加了47%。大力强化种业自主创新,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杂交水稻、优质油茶、“双低”油菜、杂交辣椒等育种水平和推广份额世界领先,超级稻百亩片单产1088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二是服务环境保护和重大民生改善,亮点频出。围绕湘江母亲河“一号重点工程”,组建了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在重金属污水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为湘江再现“漫江碧透”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省级25个,省级以上总数达到47个。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支撑新药创制,推动全省获批国家新药(制品)生产和临床批文132个,建设了覆盖12个市州的疾病诊疗研究和应用协同网络,科技惠民成效明显。

  三是服务脱贫攻坚和基层创新特色鲜明。实施了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湘西科技开发、中药材全产业链等专项,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5年累计在全省贫困地区实施科技项目1800多项,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深入扶贫一线,组建各类产业专家团30多个,引进推广新技术1033项、新品种1128个,培训农民118万人次,有效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如:由科技特派员牵头建设的湘西馆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帮助农民推广蜜柚、猕猴桃等特产,仅“里耶脐橙”在线就销售160万斤,带动线下销售200多万斤,实现增收超过4000万元,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农业部、国家扶贫办的点赞。

  五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改革试点布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催生出一批改革创新的湖南经验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洞庭湖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布局湖南,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科技文化融合等数十项试点任务由湖南承担。全省上下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加大试点探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改革经验。致公党中央将长株潭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互促互进、共生发展的模式,总结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一是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聚焦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41类科技计划专项整合为5大类,构建了“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科技创新计划定位更加明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技计划实行“三分离”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获科技部高度肯定,并向各国推介。省级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二十条”提出了一批突破力度大、激励效应强的政策举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社等进行了专题报道。实施“科技经费+”行动,推动“科技+教育”“科技+卫生”“科技+农业”“科技重大民生+经济”等协同创新,设立了科教、科卫联合基金,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形成部门合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实效。

  二是创新激励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不断畅通知识向财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近五年全省累计登记技术合同1.9万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85亿元。其中,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5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1.5倍。选择部分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目前正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向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所有权的具体办法。

  三是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省政府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全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首创性举措。以该院为转化平台,激光陀螺、北斗卫星导航等一批高端军工成果实现在湘落地转化,占地640亩的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园即将破土动工。

  四是长株潭自创区引领全省全面创新改革。围绕国务院关于长株潭自创区“三区一极”发展定位和先行先试要求,启动“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培育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引导设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47家、管理资本总量达131亿元;科研院所转制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等方面的试点探索取得积极成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自创区的先行先试经验进行了重点推介。

  五年来,我们以普惠、开放、共享为导向,加快构建全覆盖的“双创”服务链条,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三湘大地热潮涌动

  一是加快建设了一批低门槛、全要素、全链条集成的双创服务载体。目前,全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18家;众创空间53家,其中国家级31家;星创天地67家,其中国家级26家;各类服务载体在孵企业近5000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300多家。二是支持建设了5家国家级、4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近千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建成“一站式”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入网仪器1万余台套,价值45亿元,运行至今,已为企业和社会用户节约成本十多亿。四是改进项目评选机制,实现从“相马”到“赛马”突破,以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载体,搭建综合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2500多个企业和团队参赛,150多家创投机构300多名投资人参与赛事评审,帮助参赛企业获得创业投资6亿多元,获得贷款授信3亿多元,培训创业者1万多名。今年1900多个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再创历史新高。

  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言犹在耳、振奋人心;湖南全面创新全面开放的具体部署,亟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展望未来,湖南科技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将聚焦产业转型发展、园区提质升级和重大民生改善,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全域创新重点研发工程、创新环境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等“五大创新工程”,推动形成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的全域创新生动局面,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用,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坚强保障。期待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支持湖南科技创新工作,齐心协力推动湖南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童书记的发布,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请举手示意。

  湖南经视《经视新闻》记者: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引擎。近三年来,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自创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童旭东:自创区获批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核心引擎强力推进。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示范带动全省发展的“创新核”加速形成,正加快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2016年自创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830亿元,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今年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6%。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完善自创区顶层设计。编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由科技部印发,明确了“一区三谷多园”的空间布局、“5+5+X”的产业布局、以及“核心先行、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三步走”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对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进行了具体部署。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协同推进合力。省政府成立由27个省直部门和三市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担任组长。长株潭三市及高新区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省直各部门积极配合,“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出台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及分工方案。

  三是集聚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印发《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强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培育。目前,长沙引进了101名国际高端人才(团队);株洲聘请了62名高端专家顾问,设立了10个院士工作点;湘潭引进了5个院士高端创新人才(团队)。

  四是聚焦发展重点,启动建设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设立自创区发展专项,启动建设长沙国家大学科技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湖南省要素交易市场、自创区规划展示中心、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株洲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湘潭力合科技领航城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

  五是整合省市资源,集中培育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沙围绕“麓谷创新谷”建设,建设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3D打印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和“麓谷?创界”微软云孵化平台、腾讯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72件。株洲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轨道交通产业已突破1000亿元,株洲高新区入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湘潭市围绕“智造谷”建设,设立总规模为7.5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与深圳清华研究院合作共建科技领航城和创新中心,投资建设1万平方米的“蜂巢”众创空间。

  湖南卫视记者:获批全国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以来,湖南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进展如何?

  肖祥清:获批试点省来,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省专利实力跃居全国第7位。

  一是突出统筹推进。在省级层面,今年5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市县层面,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同时,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今年省知识产权局和湖南卫视联袂制作了国内首部知识产权专题纪录片《国之利器》,获得业内普遍好评。

  二是突出创造运用。近几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在30%以上。去年,我省有27项专利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与此同时,不断服务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搭建了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湖南省和长沙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培育了一批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机构,实施了工业企业“百项专利转化推进计划”,每年近1000件重点发明专利转化实施。

  三是突出严格保护。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热线并实现全省覆盖,长沙市检察院成立了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个知识产权检察局,中国(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在加紧建设,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格局逐步形成。

  四是突出基础保障。将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双打”工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等指标纳入对市州、区县和园区工作考核体系,形成了立体、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截至目前,我省依法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达67家,获得专利代理资格证人员达925人,执业代理人达222人。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成功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成为入选中国智库索引的两个知识产权领域智库之一。

  红网记者: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支撑引领了“三大攻坚战役”,请问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我省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杨治平:五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出台了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湖南省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关键环节瓶颈问题。

  二是推动三权改革试点。选择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5家单位开展了科技成果“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示范,推动了一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激励政策及管理办法出台,一线科研和技术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日益重视。比如:长沙理工大学通过“三权改革”试点,与41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5项,新增经济效益34亿元。

  三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搭建了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并正式上线运行,完善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启动潇湘科技要素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我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达23家,吸引金融机构62家进驻,累计服务企业3272家。

  四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推进长沙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设立湖南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省市合作共建科技担保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技术创新领域。五年省市财政投入科技金融结合资金29.7亿元,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686.45亿元。

  湖南经视《新闻观察》记者: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请问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我省有哪些重大举措?

  杨治平:我省以“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为指引,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着力从推进高新园区提质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构建支撑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着力推进高新区提质升级。组织实施湖南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大工程,组织开展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近期,科技部通报了2016年度147个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我省有5个高新区跻身前100名,排名较上年度整体提升,其中长沙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排名第7,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8。

  2、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制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方案》,通过构建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和政策措施,加大高企梯度培育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高企认定管理工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231家,力争今年高企数量同比增长20%以上。实施高企培育后补助计划,在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中设立了高企培育和发展专项,部门市州也纷纷出台政策,对高企培育和发展予以后补助支持。

  3、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与科技部对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高校院所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坚持“三个重大”,在中高速磁悬浮列车、3D打印、先进功能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组织实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成果转化专项。

  4、着力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重点推进高新园区、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对孵化器孵化绩效开展评价激励,对孵化效果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组织举办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孵化与投资、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培训、落实和督导,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

  新湖南记者: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在开展科技扶贫,发挥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做法和典型事例。

  段志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若干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科技精准扶贫,以“科技人才撬动”为支点,以“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为抓手,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扶贫开发中的助推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健全完善科技扶贫体制机制。出台了《湖南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科技扶贫“七个一”工程,即:帮助51个贫困县每个县培育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扶持100家科技扶贫示范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每个贫困村联系1名科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支持每个县建设1个以上重点农村星创天地和企业孵化器;支持每个贫困县建立1个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培训10000名乡土技术骨干;组织实施100项以上实用专利技术在贫困地区推广。同时,将科技精准扶贫纳入了科技部与湖南省的部省会商议题。

  二是实施贫困地区科技支撑产业培育工程。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立足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创新。如在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脉启动实施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专项,支持怀化洪江市承担“重楼、黄精、白芨、三七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化研究与精准扶贫”项目,技术与种植精准到户,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山区脱贫。

  三是实施科技人才精准扶贫工程。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实施“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计划,累计组建各类产业专家服务团50多个,创办领办协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000多个,向贫困地区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5000多项,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扶贫专家,打通了贫困地区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技术骨干和致富能人,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