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瞄准科技前沿 不负伟大时代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17日

“这一个多月,总书记的回信我常读常新。回信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奋发创新。”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备受鼓舞。

说起杨伟,许多关心航空工业发展的人都不陌生。从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到目前国际市场上性价比突出的第三代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枭龙飞机,从歼-10的系列改进型歼-10双座机、歼-10A、歼-10B、歼-10C到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杨伟带领科研团队在我国航空科技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1978年,年仅15岁的杨伟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从此与航空结下不解之缘;22岁研究生毕业后,杨伟走进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开启了逐梦蓝天的不凡航程。

30多年来,杨伟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战斗机设计和研发工作,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变化,为航空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航空报国”的践行者。

在成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的同时,杨伟还是一名“崇高思想品格的实践者”。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不仅需要丰富的科技知识、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格、顽强的拼搏精神。他反复向团队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能承担国家最重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任务,本身就十分光荣。忠诚,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空工业从修理、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其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多少百折不挠。”杨伟说,作为一个航空人,有幸参与到我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见证了诸多“卡脖子”的困难,体验了许多创新突破的艰辛,也共享了更多攻克难关的喜悦。

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特别提到,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对此,杨伟深有体会,更感责任重大。杨伟介绍,这些年,在建设航空强国的逐梦道路上,航空工业成功研制了歼-20、运-20、直-20、歼-15、鲲龙-600等一大批国之重器。与世界先进航空工业相比,我们实现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聚焦创新发展和提升核心能力的正确路径。

“从之前别人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到今天国家战略需要什么我们就能干什么。在没有先例、没有参照的情况下进行创新,这正是关键核心技术带给我们的技术自信和发展自信。”杨伟表示,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就可以在多个层面上作出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据了解,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各方面提供了科技支撑,航空工业也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运-20从2月开始已多次出国执行任务,先后向巴基斯坦、缅甸、老挝、泰国、俄罗斯等国运送疫情防控物资;3月初,由航空工业研制的“1出2型”高端型全自动口罩机在北京成功下线,提前6天实现预定目标,此前,航空工业研制的压条机已交付各地防护服生产企业使用。两型产品按照稳定市场、平抑物价的央企担当投放市场,为缓解疫情期间医疗防护用品紧缺状况、提升公共医疗产能储备力量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只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牵引我们实现战略目标。杨伟认为,作为科技含量极高的航空领域,要想持续取得进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就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开放创新体系,瞄准航空科技前沿,牢牢把握航空工业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此外,还要不断为航空科技工作者搭建创新舞台,打造支持探索、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并建立切实可行、灵活配套的政策措施。

“作为一名航空工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们始终牢记肩负的责任。未来,在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勇攀科技强军的高峰。”杨伟表示,航空工业将以“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始终瞄准科技前沿,不负伟大时代的召唤,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